

“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,要让它们活起来、用起来。”日前,见到杜建霞时,她刚结束一场社区文明礼仪培训,笔记本上还留着为老人标注的“文明养犬”示意图。
作为吴忠市政协委员、宁夏蓝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,杜建霞身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身份,始终把“让文明扎根”作为不变的初心,在文化传播工作中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。
破题“礼仪空白” 从一本手册到一场全城行动
2016年,法律专业毕业的杜建霞出于对文化工作的热爱,倾心创办了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、文化活动策划于一体的宁夏蓝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。
公司成立后,为银川市总工会、北京中证万融医药集团等单位,开展传统文化、文明礼仪与心理疏导培训千余场,组织策划吴忠市政务服务礼仪展演比赛及《吴忠市政务服务礼仪标准化手册》、亲子陶艺大赛等多类赛事,为吴忠市文明办等单位策划“国际志愿者日”等大型主题活动,自吴忠市创城起,受托开展“十万家庭学礼仪”宣讲,并编写出版相关教材。
“2018年我去政务服务中心,发现窗口工作人员缺乏热情,服务不够主动,群众有时会觉得‘不舒服’。”杜建霞回忆起最初推动政务礼仪标准化的契机,指尖轻轻敲了敲桌上泛黄的《吴忠市政务服务礼仪标准化手册》样稿,“这上面的每一条,都是我们跟窗口、跟群众聊出来的。”
彼时,吴忠市尚未有系统的政务礼仪规范,杜建霞主动对接吴忠市政务服务中心,带着团队开启了长达3个月的“蹲点式调研”。每天清晨,她跟着工作人员一起打卡上班,记录细节;傍晚则召集企业、市民代表开座谈会,把建议逐条整理。
“以前觉得政务服务就是‘办完事就行’,没想到礼仪能让办事变成一件暖心的事。”一名市民在吴忠市政府服务中心留言本上写道。
2019年,受吴忠市委宣传部委托,杜建霞牵头开展“十万家庭学礼仪”活动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师,她带着团队深入社区、学校、乡村,先后开展了400余场培训。在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,她为老人设计“家庭餐桌礼仪”课程,在吴忠市第一小学,她用情景剧演绎“阅览室不喧哗、上下楼靠右行”。为了让礼仪知识“随手可学”,她还编写了《十万家庭学礼仪——成人版》《十万家庭学礼仪——儿童版》,用漫画场景,把礼仪融入日常生活。
“有个阿姨告诉我,她孙子看完儿童版后,每次吃饭都会主动给她递筷子,还说‘杜老师说要尊敬长辈’。”说起这些细节,杜建霞满是欣慰,“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——文明不是口号,是藏在生活里的小温暖。”
创新“传播载体” 让礼仪栏目走进千家万户
“传统培训覆盖的人有限,怎么才能让更多人接触到文明礼仪?”2020年,杜建霞有了“媒体+礼仪”的想法,如果能把礼仪知识做成栏目,传播范围肯定更广。
有了想法,杜建霞立刻对接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,反复打磨栏目形式。“一开始想做长节目,但考虑到时间紧张,最终定了‘短平快’的风格。”杜建霞说。《有礼吴忠人》栏目每期5分钟,邀请普通市民当主角,拍摄“超市排队”“过马路礼让”等真实场景;《文明礼仪三分钟》则更精练,用动画演示“电梯礼仪”“电话沟通技巧”,适合手机端传播。
为了拍好“餐桌礼仪”公益宣传片,她带着团队跑了10多家餐馆,从“如何摆放碗筷”到“剩菜剩饭打包”,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。有一场家庭聚餐的礼仪宣传,为了呈现“长辈先动筷”的传统,她特意邀请了一家三代同堂的家庭参演,拍摄前还跟小朋友的奶奶聊了半天“家里的老规矩”。
“我们不想拍得像教科书,要让观众觉得‘这就是我家的事’。”最终,这部宣传片入选了“学习强国”平台,不少网友留言:“原来餐桌上的小细节,藏着这么多尊重。”
栏目播出后,成了吴忠市民的“礼仪指南”。有出租车司机告诉杜建霞,他看了《有礼吴忠人》里的“服务礼仪”后,每次接乘客都会主动说“您好,请问您要去哪?”社区工作者则把栏目视频下载下来,在居民微信群里分享,成了“线上文明课”。“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创新传播方式,就是我为‘文明吴忠’找到的解题思路。”杜建霞说。
深耕“品牌讲堂” 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基层土壤
“文明大讲堂不能只讲‘大道理’,要讲老百姓想听、能用的‘实在话’。”杜建霞在基层调研时发现,很多群众对文明的理解还停留在“不随地吐痰”“不乱扔垃圾”的层面,对“家庭孝亲”“邻里互助”等传统美德的认知不够深入。于是,她想通过“文明讲堂+流动宣讲”的形式,把文明知识送到群众身边。杜建霞主动承担起大讲堂的策划和主持工作,从内容设计到讲师邀请,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。为了让讲堂“接地气”,她把讲堂办在各县(市、区)、乡镇、社区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,宣讲历史文化、移风易俗、家教家风、志愿服务、脱贫攻坚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,邀请知名学者、文化名家、道德模范、先进工作者、社区干部等担任讲师,用“身边人讲身边事”的方式传递文明,让党的声音不断在吴忠大地上激荡回响,让多元文化焕发时代风采。
大讲堂不是“一阵风”,要能长期办下去。从创办以来坚持“一月一期、一期一题”的思路,讲堂始终不断创新表达形式,从室内到户外,从讲座到访谈,构建起艺理相通、情景交融、雅俗共赏的独特讲堂。现场结合文艺表演、非遗体验、观众互动等环节为讲堂注入强劲力量。创新的形式让看似普通的宣讲时时有新变化,处处有新气象,让普通百姓听得进听得懂,有共情有共鸣,成为大众自觉的行动指南。
如今,吴忠市文明大讲堂已经举办了200多场,覆盖群众10万余人,成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“金字招牌”。不少县区都来借鉴经验,杜建霞也经常去各地分享“大讲堂模式”。
“未来,我想把传统陶艺、剪纸等民间艺术和文明礼仪结合起来,让孩子们在动手创作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”采访结束时,杜建霞指着办公室里的陶艺作品说。那些陶罐上刻着“礼”“孝”“和”等字样,就像她心中的文明种子,正等待着在吴忠的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。 (记者 梁 静 见习记者 陈美慧 文/图)